2016年,滁州市建筑业企业在经历了2015年全国经济下行的新常态下,积极开拓市场,发展企业经营规模,建筑业经济依然取得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建筑业总产值突破300亿大关,位居全省第五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建筑业产值稳步增长,新签合同额显著提高。
2016年,全市建筑业实现总产值308.56亿元,同比增长7.56%。其中,天长市完成总产值47.84亿元,占全市建筑业总产值15.5%,位居各县(市)第一;明光和来安位于全市后两位,分别是23.26亿元、14.42亿元;各县建筑业总产值都出现了不同程度增长,增幅均高于全市平均增幅,特别是定远,增幅达到46.05%。
2016年全市产值过亿元的企业有92家,共完成产值260.33亿元,同比增长19.81%,占全市比重84%。其中,安徽华瓴建筑安装工程有限公司和安徽金鹏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两家企业产值首次超10亿元,分别是16.7亿元和14.2亿元。
2016年,全市建筑企业在建合同额424.83亿元,同比增长23.35%,其中本年新签合同额304.15亿元,同比增长39.29%;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839万平方米,同比增长6.09%,其中新开工面积1074万,同比增长8.09%。本年新签合同额和房屋建筑新开工面积等指标的不断增长,为全市建筑市场稳定向好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显示了建筑业生产发展的良好后劲。
二是外埠市场持续扩大,竞争能力不断增强。
2016年,本市建筑企业在立足本地市场基础上积极抢占外埠市场,拓展企业发展空间,分别在江苏、山东、浙江、湖南、青海、北京、新疆等省份、直辖市占有一定市场份额,完成省外产值18.66亿元,同比增长21.48%,出省人数3979人。其中:金鹏集团在江苏完成3.9亿元,苏中市政公司在山东完成1.67亿元,中豪建设公司在青海完成0.89亿元。全市外埠产值呈逐年上升趋势,反映了我市建筑企业外埠市场竞争力的不断增强,“走出去”步伐进一步加快。尤其外向输出已延伸国际,中旭集团承接赞比亚2000多万美元工程,标志着我市建筑企业跨出国门第一步。
三是建筑企业规模壮大,凸显品牌效益。
2016年我市新成立一家特级总包企业,填补了以往无特级总包企业的空白;同时,2016年净增了5家一级总包企业,高资质企业明显增多,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15家特、一级总包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87.82亿元,占比28.46%,带头作用显著。
自2013年来,市建委按照建设“美好新滁城”战略部署,高举“实干兴邦”的旗帜,引领本市建筑企业积极探索发展之路,以建筑施工为主,多元化经营,寻求企业发展新途径。金鹏控股集团在立足建筑市场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企业自身的人力、财力、设备等优势,在房地产开发、物业管理、门窗、装饰、商业运营、酒店餐饮、休闲农业等领域全方位发展,靠品牌赢得了市场。
四是积极应对“营改增”对建筑企业的影响。
2016年全市建筑业企业实现利润8.9亿元,同比增长12.94%,人均实现利润0.88万元,比去年同期人均增加0.13万元,产值利润率2.89%,比去年同期增加0.16个百分点,全市亏损企业13家,亏损额达531.54万元。虽然盈利水平有所增长,但受“营改增’、人员工资上涨和最低价中标等因素影响,建筑企业生产成本增大,利润减少,产值利润率仍低于全省上年同期水平。
面对“营改增”对企业带来的影响,建设主管部门积极对企业进行培训和宣贯,提出应对措施,努力把不利因素降到最低程度,避免进一步加重企业税负。2016年全市建筑业累计上缴税收16.06亿元,同比下降12.2%,占全市税收比重7.8%。
五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劳动生产率。
随着建设行业的高速发展,迫切需要大批高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市建设主管部门每年定期对从业人员进行专业技能培训,以提高建筑队伍整体素质,为全市建筑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全市建筑企业期末从业人员10.1万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1.2万人,同比增长5.6%;中级以上技工达1.48万人。全市注册建造师达3880人,其中一级建造师505人,比上年净增30人。劳动生产率30.61万元/人,比上年同期增加了3.03万元/人。劳动生产率的增长显示了企业在加强管理,优化人力资源配比上有了进一步提高,从而有力地提升了企业生产施工能力,也为企业后续发展增添了活力。
an>